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編者按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民營企業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聚焦問題解難紓困,極大鼓舞了廣大民營企業,為民營經濟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注入堅定信心。本報今日起推出“改革開放40年·民營企業列傳”,解讀成功案例,回應民企的關切,以期提供可借鑒的創新路徑。
11月初,地處沂蒙老區腹地的魯南制藥又創兩項紀錄:在藥品出廠價不斷下降、成本價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企業產值逆勢增長,突破百億大關;得益于創新能力和市場表現,它晉升全國工商聯評選的“中國民企制造業500強”。
從半世紀前三五個人撐起的“郯南勞動大學制藥廠”,到如今員工過萬、產值百億的魯南制藥,時代環境在變,企業體量在變,唯有創新內動力強勁依舊。在不到15年時間里,這家民企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便是其持續創新的表達方式。
枸櫞酸莫沙必利是最新一代胃動力促進劑,在2000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但其研發過程并不順利。
1987年的魯南制藥是一個資不抵債的爛攤子,產品單一、品種老化、競爭乏力。但知識分子擔任骨干的廠子不一樣,創新文化深入骨髓。生死存亡之際,他們四處奔波,終于在山東中醫學院“淘”到了一個科研項目。兩家搞起當時比較超前的產學研聯合,開發出國內首創新藥——銀黃口服液。新品一炮打響,死廠復活了。
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給了創業者很多暗示,其中之一便是堅持。十幾年堅持,無數次實驗之后,核心難題被攻克:2004年,枸櫞酸莫沙必利研發項目讓魯南首次捧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但上市后的枸櫞酸莫沙必利沒有停止研發;已經上市24年的藥品欣康也是如此。
魯南欣康,1987年立項研發,1994年投入生產,但上市后持續研發,向產業鏈后端進軍,相繼推出注射液、緩釋片、分散片等系列產品。此舉不但讓其拿下60%的市場份額,還再度捧得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魯南制藥董事長張貴民認為,中國醫藥創新沒有捷徑,就是老老實實在個別產品上尋求突破,直至在全球占得一席之地。
跟其他民企一樣,魯南也遭遇過“融資的高山”“市場的冰山”。1995年,受宏觀調控影響,銀行要收回貸款;火上澆油的是,貨款回收也不到位。如何擺脫困境?掌舵者立下“軍令狀”,每月僅拿200元生活費,完不成任務就自動辭職。開著一輛普桑,裝著煎餅和大蔥,時任董事長的趙志全向著東三省出發。最緊張的時候,九天時間跑遍了東三省十八市。他們知道,即使擁有“國家科技進步獎”,也得讓市場認識、認可。
如今,雖然地處偏僻,但魯南制藥集齊了一支由40多名博士、1200多名碩士組成的科研團隊,并坐擁“國家手性制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五大國家級研發平臺。
改革開放40年來,魯南制藥利用高科技轉化高科技,一次次將國家獎“變現”,直至換來百億產值,也成就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機構眼中的“中國企業創新能力20強”。
張貴民說,是持續創新讓我們一步步走到今天。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