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無論走到哪里,山東省人大代表張貴民從不缺乏關注度。在主會場山東會堂前,在臨沂代表團駐地頤正大廈里,他的出現總會引來媒體跟訪,而記者們感興趣的話題,從醫藥創新到智慧制造,從高質量發展到“數字化”轉型,不一而足。
過去一年間,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織,“三醫聯動”影響持續深化的復雜背景下,他帶領著魯南制藥實現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7.8%,并拿下兩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實際上,這個曾七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醫藥界“翹楚”是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常客”,并在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排行榜中列25位。
“龔正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實施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動,把‘萬項技改、萬企轉型’落實到市縣、園區和企業,強化‘零增地’技改激勵,加快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步伐。”這句話給魯南制藥集團董事長張貴民代表留下深刻印象,而他帶來的建議“突破人才瓶頸,創新驅動發展”,也與此相關。
“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一方面產業邁向高端,需要更多人才加盟,多渠道引進專業人才,多專業打造技術團隊;另一方面,減下來的人員,需要安置,我們堅持‘不裁員、不推向社會、人盡其才’原則。”張貴民代表向記者表示。
科技為生產賦予能力,魯南制藥“貝特25車間”便是代言者。科技日報記者在該車間實地采訪時看到,這個車間的一條生產線上只有5個人,95名職工的車間,年可創造產值30億元,人均產值達3000萬元。如果換算一下,這個車間生產人員比國內同類生產線減少三分之二,生產效率提高3倍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智慧車間”。
1月18日,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家義在臨沂代表團參加審議,希望臨沂堅定信心、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在新舊動能轉換中闖出新路徑,勇當魯南經濟圈發展排頭兵,努力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張貴民代表在向劉家義書記的匯報發言中提到了該公司的智慧化實踐。
印象中,沂蒙山區吸引人才有其天然劣勢。但這兩年,卻是張貴民和魯南制藥收獲滿滿的兩年。因為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聘請了陳芬兒院士為首席科學家,聘請廖萬清院士、陳凱先院士、黃璐琦院士為院士工作站特聘專家。2019年臨沂市人層次人才津貼名單中,這家企業共562人享受高學歷津貼,占到了臨沂全市的三分之一。而去年,三名清華大學生物學博士的加盟,更證明了其獨特吸引力。
為什么地處偏僻的魯南制藥能吸引一撥撥的人才?國家手性制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哺乳動物細胞高效表達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藥制藥共性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眾多國家級平臺提供了部分答案。有專家告訴記者,“相對于企業,我們更看重國家級的平臺,可以揮灑智慧。”
張貴民代表在建議中提到,“建議高校適度調整辦學方向,培養更多的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中所急需的人才,比如自動化、儀表方向、IT人員、互聯網銷售等綜合性、交叉性、實用型人才。”記者了解到,在和國內外10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之后,張貴民顯然很有心得,他的這一建議也是有的放矢。
去年“雙十一”,魯南制藥的一個單品日銷量達到了2268萬元。這是其數字化轉型與產業智慧化建設的一個成果。張貴民說,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場景轉換”的必然結果。他的另一建議對接了“‘機器換人’之后,富余人員如何保住‘飯碗’”這一命題。
“我們必須加大企業內部培訓,對減下來的富余人員進行轉崗、分流,選拔有提升能力的人員去新建車間工作,選拔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去全時空客服中心、互聯網銷售。”張貴民說。
最后,他向記者提供了一個數據:2019年我們科研投入占銷售收入的7.3%,同比增長38%。這是一個可列入國內醫藥行業前十名的數據。張貴民代表明白,投人才、投平臺、投研發,支撐著魯南制藥穿越半世紀風雨,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走到中國企業創新能力100強的位置上。
面對未來的挑戰,他深信:心無旁騖攻主業,抓住科技創新不放松,企業也將贏得未來。